暑期安全学生需要怎样的护身符?
台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台州新闻网所有者,转载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!
昨天下午,台州市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来到椒江人民小学,为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暑期安全教育课。暑假即将到来,针对当地小学生在暑期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,医生和护士现场详细讲解和示范了溺水后开展心肺复苏的重要性,让孩子们提高暑期安全的意识,初步掌握心肺复苏的技能。
暑期安全,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。尽管这几年也在时时提醒、事事警示,可依旧难以走出“血的教训”之困局。追根溯源,在于未能厘清公共责任与监护责任的边界,更未形成对“非正常死亡”严厉问责的舆论氛围与制度建构。
首先应该被强调的是,孩子的暑期安全,父母责无旁贷。美国、加拿大等国的法律明确规定,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一人在家,必须有监护人陪同,否则监护人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。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,即便工作再忙、事务再多,也要时刻绷紧“安全”这根弦,担起监护之职责。眼下而言,不仅要把“危险地带”、“风险游戏”告诉孩子,将安全防护措施做到位,还应通过警示教育和安全指引,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自救本领。即便有些家长囿于客观原因,也应该委托邻里或社区工作人员临时照看,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成为“断线的风筝”。
再者,尽管学校暑期放假,但在安全教育中仍应继续扮好主角。一方面,弥补学生安全教育、急救和逃生知识缺失的“欠账”,不能因为放假而断档,可通过创新学校与社区、家庭的联动机制,让安全教育走向常态化、法治化;另一方面,假期中师生之间仍要保持定期联系,可借助家访、QQ群或者微信等方式,时刻念叨安全紧箍咒,不断筑牢安全思想防线。
更重要的是,政府和社会都应合力构筑安全防护网。譬如,加大对公共场所的消防和安全检查,及时排除各类隐患;加强对危险水域、交通要道的社会监管、巡视联防;组织一些公益性的暑期活动,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安全的游戏场所。归根结底,应持续加大公共投入和人力支援,通过构建立体网络来系牢“安全带”。
概言之,只要家庭、学校和社会明确职责分工,有的放矢护航,就一定能让学生暑期安全得到更多的保障,这才是最有效的护身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