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愈的玲玲如何跨出融入社会第一步?
台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台州新闻网所有者,转载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!
《背负再重的疮,生活也要向上》后续
本报关于临海涌泉女孩冯玲玲的报道,最早始于去年年底(2015年12月19日3版《背负再重的疮,生活也要向上》),持续到今年5月初,玲玲的遭遇,让无数人同情和感动。在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下,玲玲卸下背后的巨疮,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中来。如今,小半年过去,她还好吗?昨日,记者再次赶到涌泉,发现玲玲虽然身体已无恙,却面临着新的困惑。
好心人的帮助,让她告别巨疮
2015年12月17日,记者第一次见到冯玲玲,是在台州医院急诊科病房里。16岁的小姑娘,脸色苍白,弓着身子蜷缩在病床上,撑着说几句话,就咳得喘不过气来。掀开一角被子,能看到小姑娘背上一颗排球大小的巨疮——因先天椎骨闭合不全,这颗毒瘤折磨了她十几年,只能靠小板凳在地上爬行。
用家徒四壁形容玲玲一家并不过分。经过本报持续关注报道后,社会各界好心人为玲玲筹集了近40万元,将玲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。
在台州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,经好心的秦杰医生联系,今年2月23日,玲玲被送到浙江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;3月28日,接受首次清疮手术;4月底,背后的肿块被成功切除;5月4日,玲玲回到临海,在台州医院留院观察两天,终于回到涌泉小炉头村的家中。
好心人的善款,玲玲看完病后还剩下一半。除了购买轮椅等生活必需品,以及留下一部分后续治疗费用外,玲玲的父亲冯桂信决定将剩余的12.5万元,以玲玲的名义捐赠给恩泽医疗救治基金,让爱心继续传递下去。
没有一技之长的玲玲,将何去何从?
昨日,临海农商银行给玲玲送去一万元慈善慰问金,记者与农商银行经理王增兴以及台州医院的秦杰医生一起,再次赶到涌泉小炉头村。
玲玲家中境况并未改变,趁着中午下班时间,冯桂信从厂里赶回来给女儿张罗午饭,既当爹又当妈,记者注意到,冯桂信身上穿的工作服,已不是原来那家企业的。冯桂信说,原先那厂子本来蛮好,但是搬到别的地方去了,考虑到太远了照顾不到玲玲,只能另外找了份工作。“工资比原来少了五六百,没办法,囡在家里。”冯桂信尴尬地笑笑。
比起刚回家那会儿,玲玲又胖了一圈。虽然出院后购置了一台电动轮椅,但只有晚上冯桂信回家,才将玲玲抱下楼出门转一小圈。一天的时间怎么打发呢?玲玲说:“大部分时间看看电视,或者玩手机,累了就睡觉。”
“这样一天天会不会觉得无聊?”记者问。
玲玲说,确实会觉得闷,虽然认识许多字,但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,有点迷茫。
记者问她,愿不愿意去学校重新念书上学。玲玲摇了摇头,说不想去。
对于年近60岁的冯桂信来说,终有一天会老去,玲玲的未来怎么安排,他也很茫然。
坐在玲玲床头,秦杰和王增兴也给玲玲想了不少主意。比如学做手工,做些小工艺品或彩灯之类的,或者借着涌泉的地利,在网上学做电商,推销涌泉蜜橘。而这些,对于单纯生活了17年又无法正常走动的玲玲来说,非常不易。她几乎没有与外人打交道的经验,如何跨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,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坎。
如果你能为玲玲的未来出个好主意,可以联系冯桂信,他的手机号码是13626681599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