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州江海行:江之韵·源头
台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台州新闻网所有者,转载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!
人水共处
溪港乡仁庄村依溪而建。
今天,我们要讲两组人与水的故事。一组是椒江干流的源头天堂尖山下,仙居县安岭乡傍水而居的两个村落,第一个是雅楼村,第二个是石舍村。源头水经过这两个村后,一路向西,往丽水方向流去,在丽水市缙云县大源镇绕了约20公里,终归仙居下岸水库。另一组是椒江干流上第一个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支流——曹店港(又称麻车坑)上的五个村落,它们自曹店港源头牛角坞尖顺流而下,分别是五里哨村、仁庄村、麻车坑村、金竹岭脚村、永溪村。永溪村是曹店港汇入下岸水库前,流经的最后一村。
在一山叠一山的深山里,人们较少受到外界干扰,一直保持着人与水最本质的关系。这种关系就是:水不需要人类,人类却离不开水。
在很久很久以前,这些聚族而居的山里人,远离红尘繁华,来到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,寻一方净土,过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。
水源,是这些外乡人来山间选址定居的关键因素。许多村子以水命名,如麻车坑村、永溪村等。
在农耕时代,能够远离苛政和压迫,实现自给自足,是许多普通百姓理想的生活状态。所以,许多人携妻挈子选择到大山最深处过日子。大山里的村落因此逐渐形成。几千年的悠悠岁月里,没有汽车,没有公路,人们用脚步丈量行程;山民出山一次,所需时间以天计算。山里山外是两个世界。
在现代人看来,这是大不便,而在世代生活在深山里的人看来,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。就像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里写的,他们是“来此绝境”的,不希望被外界打扰,因此“不足为外人道”。在温饱问题解决后,山里人才有余力延请先生,为子侄教书识字。这就是传统的耕读传家模式。
也正是这种不便,这些山村保留了大量古人与水和谐共处的生活痕迹。山间平地少,耕田也大多是梯田,水流落差大,引水灌溉庄稼非常麻烦。山里人便想出筑堰提高水位引水,以竹筒为水管引水,发明水车车水。天不可控制,雨水太多,容易引发洪灾,房舍、桥梁、堰坝、庄稼易被冲毁,雨水太少,庄稼难活,颗粒无收,生活也难。山里人便想到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。山里人离不开水,也敬畏水。
时移世易。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革,“苛政猛于虎”的时代一去不返。山外的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山里的世界也早已跃跃欲试。越来越多的山里青壮年不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耕作,纷纷外出闯荡,寻求更好的生活。
一些传统,必须得抛弃。
一些传统,变得更珍贵。
比如水,生活在城市里的80后、90后、00后们,条件再好,喝的也是经过多次水泵加压、高压水管输送而来的水,有些水里还加氯净化,哪里比得上山间清澈的溪水和干净的井水甘甜。
回到起初,人离不开水,遥望未来,人还需与自然之水和谐共处。